《文字機器創作集第6輯》先導教育計劃
項目發起人 : Writing Machine Collective
文字機器創作集 (Writing Machine Collective) 是一個立足香港的媒體藝術集合,藉著研究為本的方位和理論介入而進行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創作。從2004年成立至今,組織共出版過五期的作品展,試圖在本地媒體藝術圈引起一些注意和討論,示範電腦編碼作為創作平台如何與文學、機器、及影像交匯衝擊。同時,組織亦希望透過公眾展覽,讓大眾認識新媒體創作,了解作品背後的技術應用。
2018年,文字機器創作集得到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策劃創作集第六輯 -「象裡有象 通電造影」,以膨脹電影 (Expanded Cinema)為題,邀請四位不同面向的媒體藝術家——吳子昆、羅海德、王鎮海、楊鳴謙,以個人展覽的方式編寫廿一世紀的影像研究。整個展覽系列為期三個月,從八月到十一月,於上環文娛中心及灣仔富德樓順序舉行。
先導教育計劃
為實踐「打開媒體藝術創作黑盒」的教育抱負,文字機器創作集計劃培訓二十多名展覽實習生,免費提供新媒體藝術理論課堂及導賞技巧培訓,亦通過參加者與藝術家交流,讓他們更透徹的了解藝術創作的構思過程。其後參加者會於展覽實習,向觀眾傳達藝術家的研究創作理念,提供深度及趣味兼備的導賞團。
另一邊廂,每場展覽並設公開講座,邀請藝術家及學者主講,探討展覽、研究與實驗的經過,多角度剖析新媒體藝術。
現時藝發局約港幣三十萬的資助僅足夠支付場地租金、宣傳費用及三個展覽的製作成本。組織希望眾籌港幣$50,000,作為教育計劃的經費,聘請經驗講師、講者、項目統籌及租借活動場地 。
1. 導賞工作坊
導賞工作坊將實行「Train-the-Trainer」的方針,提供一系列藝術理論及導賞技巧課程,讓參加者掌握導賞技巧,同時認識新媒體藝術賞析及作品背後的技術和操作,讓參加者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構思和研究結果,並於展覽發揮溝通橋樑的角色,深入淺出地向觀眾介紹新媒體作品背後的研究與原理。計劃亦會提供平台,鼓勵參加者互相交流,與藝術家、策展人及項目統籌分享心得。藉著連結他們成為媒體藝術圈的一員,推動新一代對新媒體創作的討論,拓展公眾對媒體藝術的認識。
展覽中期,組織亦會舉辦分享會,邀請藝術家、項目統籌及參加者出席,交流導賞心得。
計劃歡迎藝術系學生及對新媒體藝術有興趣之公眾。
工作坊課程包括:
- 新媒體藝術介紹及賞析(兩小時)
- 新媒體藝術展覽策劃及技術(兩小時)
- 新媒體藝術展覽參觀及討論(兩小時)
- 《文字機器創作集第6輯》藝術家交流(六小時)
- 中期檢討會議 (兩小時)
工作坊費用全免,導賞員需出席不少於三天的展覽導賞實習。
導賞工作坊詳情請留意 www.writingmachine-collective.net/wordpress/wmc_e6/e6docent
2. 公開講座
文字機器創作集亦會為三場展覽舉辦公開講座,邀請藝術家及學者參與,延續創作討論。藝術家將剖析從研究至創作的實驗過程,探討作品的理論與科技對創作的影響,開啟展覽背後「打開黑盒」的討論。
費用全免
公開講座詳情請留意 www.writingmachine-collective.net/wordpress/wmc_e6_p02_education-we-mean-it/
《象裡有象:通電造影》展覽
隨著影像媒介的變化,不同時代的學者均有其實驗影像的理論,希望能為視像媒體開拓更多的可能性。Gene Youngblood(1970)發表Expanded Cinema(膨脹電影) 的概念,著我們對投影和如何觀映作出翻新,尤其要「活化」觀映的場所;當時投影活動風行其道。六、七十年代,廣播技術開始受到廣泛應用,作出呼應的創作者把「膨脹」的想法推及至電子影像技術,把訊號發送、視覺特效及掃描線等元素也帶入實驗中去討論,並將當代影像與傳統的菲林影片分隔開來。「膨脹」強調的是延伸 – 尤其對創作媒體的整體的定界有意義的打開、延展。「膨脹」、「延伸」、「延展」是不停止實驗的態度和活動。新科技、器具、機器的出現,就必然有再度的“膨脹”。
來到這個影像泛濫,製作技術普及的年代,文字機器創作集以「膨脹電影」為題去探索「膨脹」狀態的不同面向,邀請四位關注和理念有所不同的媒體藝術家。吳子昆、羅海德、王鎮海、楊鳴謙,各自編寫廿一世紀的影像研究,不單以展覽的形式發表;為期四個月的媒體藝術展覽系列,亦是藝術家實驗電影的行動研究,將會打開你對影像媒體的認知和想像。
全情定位漂浮系統 | 吳子昆
09.01 – 09.20 | 11am – 7 pm daily
上環文娛中心展覽廳
———
歧路結節 開合解謎 | 羅海德
09.26 – 10.15 | 11am – 7 pm daily
上環文娛中心展覽廳
———
假如速度與跑姿換腳幅度無關 | 王鎮海, 楊鳴謙
10.27 – 11.18 | 12nn – 7 pm daily
灣仔富德樓六樓
參展藝術家
吳子昆,yU+co. [Lab} 的創辦人及執行創意總監,公司是由他早年創立的多媒體設計公司N.T. Lab與荷李活創作設計公司yU+co.合作而成。他於199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學士,主修藝術;並於2000年獲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碩士。專注創作互動媒體裝置,作品多次於本港及海外展出。亦擅長互動媒體在不同層面的應用,並曾於多間本地大專院校任教相關科目。2007年獲《透視》雜誌選為「四十驕子」之一,該獎項授予大中華地區40位40歲以下的傑出設計師。
羅海德是一位數碼藝術家和理論家,他以移動影像為創作對象,探索通過電腦技術對移動影像歷史和審美進行重新組合所產生之獨特可能性,並於2014年就其對藝術及文化的貢獻獲香港。
他的作品曾於台灣、新加坡、紐約、波蘭、德國、西班牙、希臘等地國際展覽展出,曾獲2003年度「香港藝術雙年展」最佳數碼作品獎項,「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的優秀藝術家獎及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評審團推薦作品,他亦曾任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藝術總監,目前是文字機器創作集研究總監。他現時在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任教。
王鎮海畢業於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主修批判性跨媒體實驗室。創作主要涉及聲音和電子零件,作品獲第23屆ifva比賽媒體藝術組金獎,亦曾於中港台多地展出及表演。他現工作外亦會提供技術支援予各藝術家,亦為 「據點・句點」藝工程師。
楊鳴謙,數碼媒體藝術家,為首屆創意媒體學院新媒體文理學士畢業生。作品以電腦演算探索影像聲音美學的可能性,並於2016年舉辦首個個展,及到德國GENERATE!° Festival for electronic arts 2017參展。他現為「據點・句點」之成員。
時間表
8月上旬 | 報名 |
8月下旬 | 導賞員工作坊 第一場展覽、分享會 |
9月下旬 | 第二場展覽、分享會 |
10月下旬 | 第三場展覽、分享會 |
關於文字機器創作集
2007年《文字機器創作集第2輯》展覽
文字機器創作集 (Writing Machine Collective) 是一個立足香港的媒體藝術集合,藉著研究為本的方位和理論介入,而進行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創作。 文字機器創作集所關注的主要問題可以透過以下的關鍵片語表達:
- 編碼和象徵符號構成的「書寫」系統;「書寫」作為一種抒演狀態Vs「書寫」作為銘刻、印記的活動
- 用者的介面;(資料的)壓縮;字典;資料的結構;訊息論;編碼…
- 數據的呈現作為新媒體領域的「書寫」和「閱讀」的新模式
- 電算機作為一種創作的媒體;規則系統演算法作為一種思路的過程;機器的空間面向;機器作為過程;有機性的機械
- 電動制文本Vs 超文本;詩Vs 敍事;造句Vs 語意構成
從2004年成立至今,《文字機器創作集》發表過五輯的公開作品展,專注於招聚本地的藝術家。每輯作品展都依據現有的理論著作進行深入討論,並由藝術家們自由作出對策,將它們化為不同的創作實驗課題。展覽除以「邀請參展」的方式運作,亦會公開徵選作品,以保持群體的開放性。
除連結本地媒體藝術圈外,組織希望讓更多公眾加入媒體藝術的討論裡面。《文字機器創作集》裡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探索議程是:如何以跨界的視野去從非數碼、非電子的作品中探討數碼化與計算思維哲學。如創作集的研究總監羅海德所說,「如何打開媒體技術裡黑箱作業」,呈現藝術家的研究及電腦的演算過程,本地媒體藝術的團體仍需努力,故組織亦謹守藝術教育的堅持,總體節目除了展出外也包括了講座、工作坊和學生實驗坊。
創作集成員:
藝術總監及創辦人:
黎肖嫻(媒體藝術家、學者)
藝術總監:
黃照達(媒體藝術家、學者)
研究及教育總監:
羅海德(媒體藝術家、學者)
過往展覽
2004.07.17-08.07
文字機器創作集
牛棚藝術村1a空間
2007.01.12-02.08
文字機器創作集第2輯 :另一種場所:書寫、自我衍生的流程
牛棚藝術村1a空間、錄影太奇
2008.05.15-07.20
文字機器創作集第3輯
香港藝術館《數碼演義》
2010.01.15-30
文字機器創作集第4輯:藝術創作中的運算思維
青年廣場
2014.10.09-22
文字機器創作集第5輯:讀寫靈機 : 唧唧復唧唧
Connecting Space Hong Kong